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全球資訊網

2011年5月12日 星期四

抗旱 全民應共體時艱

台灣目前面臨嚴重乾旱,缺水問題相當嚴重,因而部分地區遂提出限水措施。5月12日自由時報批評:「每次缺水,最先限制的都是農業用水,移作工業、民生之用。農民與農運人士批評,限水影響農民生計,說要提高糧食自給率,活化休耕田,卻又一再犧牲農業。」此一批評顯與事實不符。
台灣地區年平均降雨量約二千公厘,雨量尚稱豐沛,惟因地狹人稠及降雨在空間與時間上分布極為不平均,年降雨量約80%集中於每年5月至10月,豐水期與枯水期水量相差懸殊,加上地質地形環境因素,山高河短流急,一下雨即迅速流出入海,又由於都市及工業之快速發展,使得公共給水使用量急速增加,以致台灣時有枯旱發生。
加上近年來氣候變遷加劇,氣候異常問題十分嚴重,產生冷夏、暖冬、時而旱澇、時而乾旱等異常氣候。台灣今年到目前的降雨不如預期,中南部面臨缺水。是近7年來台灣最嚴重的缺水危機。故經濟部抗旱會議5/9開會決定,如果未來二週無充沛的雨量,自5/18開始,新北巿林口區、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等縣市水情將進入「橙色警戒」;5/23起,苗栗縣、台中市、北彰化、台南市、高雄市,進入「橙色警戒」第二階段限水;而彰化縣、雲林縣及新北市板新地區,同步於5/23日改為第一階段限水的「黃色警戒」燈號。
農業為我國相當重要的產業,政府亦十分重視其發展,惟觀諸現階段全國用水比例,農業用水為70%、民生20%與工業10%,農業用水比例高達七成,為我國主要水源的消耗來源,遠高於先進國家的農業用水平均比例的65%。由於農業忍耐缺水之容忍度,較民生及產業為高,可在乾旱缺水期間,在民生或工業用水遭遇供水不足,需向農業用水尋求調整支援時,由農田水利會運用灌溉管理之專業技術能力及機制,採取輪流灌溉等節水措施,甚至停灌休耕措施,在兼顧糧食安全與農田水利會及農民權益原則下,彼此可進行水資源之調配協商,農政部門以往在歷次之天然乾旱事件或民生產業缺水情況下,均能配合協助因應,有效達成安定社會之目的。
此一機制已經運用多年,跨越國民黨與民進黨執政期間,民進黨執政期間綠軍也從未表示反對。如今台灣再度發生乾旱問題,反對黨即見縫插針,以此批評政府的政策,挑撥農民與政府的關係,藉此獲得政治上的利益。
其次,針對糧食自給率的問題,民進黨一方面聲稱要提高國內的糧食自給率,另一方面卻在執政期間不斷的提高休耕補助,使得休耕面積逐漸擴大至23萬公頃,造成糧食自給率不斷下滑。民進黨才是台灣糧食自給率低落的始作俑者,現在卻把自己造成的問題推給現在的執政黨。
未來面對氣候變遷問題,政府可由調整農作方式因應。易言之,在枯水期將耗水的農作(例如:水稻),可鼓勵農民改重用水量較少的農作物,例如玉米、小麥等,即可大大減輕該問題的衝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