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全球資訊網

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我國防災、救災強化建議

日本東北地區發生大地震,引發重大災情與傷亡,而我國輿論與媒體開始對於國內的核安,以及相關的災後緊急處置能力提出批評。然而在新一代的綠色能源尚未發展成熟之前,為了顧及未來全球減碳的壓力,以及讓我國有穩定充足的基載發電容量,仍必須仰賴核能發電的供應。同時,過去我國發生重大災難時,均接受眾多國際援助,值此時刻,鄰國日本發生災害,我方不僅應盡全力給予援助,亦應加派災害防救體系之重要人員隨同赴災區協作見習,以吸收相關防災經歷,以提升我國未來救災幕僚作業水準。有鑑於此,我國可以採行的強化方向列舉如下:

一、 核能發電安全方面

1. 核電廠的主體(掩蔽體及爐心)皆為極度厚實的結構體,應無立即之危機。但必須注意的是,其附屬的運轉設施(廠區管理通訊網路、冷卻系統供電網路以及備援發電系統、救災運補動線等)可能相對容易受到天災的危害而失效,應該立即檢討附屬設施的弱點。

2. 針對設計時期較早的核電廠土建結構,抗震係數可能已經需要再提升,應該立即探討相關補強的機制。

3. 將海嘯的威脅納入評估,並進行相關演練。

4. 由於台灣地狹人稠、位於地震帶與火環帶,一旦發生嚴重核安事故,可能無法有效疏散,因此對於核電廠爐心的事故,應提出比一般程序更斷然的處置標準,一旦有嚴重外洩之虞,應於第一時間不惜報廢反應爐並永久終止反應,阻斷發生爆炸的可能性。

5. 與台灣鄰近的大陸沿海也有諸多核電設施,一旦發生危機,則雙方人民將受到嚴重災難,兩岸應盡快就核安通報機制、互助機制進行合作。

二、 針對複合式災難之處置及指揮體系方面

嚴格的防災準備工作必然會受到外界施以擾民或是浪費社會資源的批評,但在權衡之間,則有賴主政者落實的決心。針對我國當前的防災、救災問題,可提出下列方向進行強化:

1. 儘速啟動「簡訊通報」或其他有效之通報系統。

2. 儘速建置自動化的影像監控系統與災後遙測觀察系統,降低對人力通報的依賴。

3. 立即評估海嘯的威脅,並對於高危險地區的民眾建議逃生路線。

4. 落實防災的演習,應著重全員的參與,而非僅限於專業人士的展演。

5. 強化國軍的救災能力,並應提升工兵、化學兵的作業量能,擴充相關機具與人員。

6. 儘速針對大台北都會區因強烈震災所引發的十萬人等級以上的死傷進行評估,儘早預先做好應變計畫。

7. 對於市區老舊房屋,抗震能力已大幅落後現代之標準,政府應思考改建之前的防災過渡方式。

8. 盡全力協助日本救災,除專業人員外,應加派災害防救體系之重要幕僚人員隨行,以吸取重要經驗。

我國過去遭受莫拉克風災肆虐時,共接受來自85國的慰問、關切,以及48個國家的捐款、13國家捐贈物資,以及5個重要國際組織的專業救援。因此,我們在此刻亦應投入實際的資源協助日本救災,展現我方的人道精神。此外,日本於災後仍面臨核子事故、情資傳遞以及動員投入等難題,但日本媒體及輿論均發揮高度自制,並未妄自揣測災情、亦未浮誇批判而造成無謂的恐慌,充分展現其高度專業水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